查看原文
其他

萧功秦:中美关系或正处于“珍珠港”前夜

萧功秦 槛外记 2023-11-30


萧功秦 文  |  闻道君 编
最近看到一个视频,说美国在二战中最大的错误,是帮助苏俄战胜了德国,并认为如果美国在二战中不是全力支持苏俄,而是与德国妥协,让德国与苏联对峙,实现一种欧洲的战略平衡,就不会出现二战后苏俄势力一家独大并对外扩张,包括俄乌战争这样的“俄祸”灾难的局面也不会出现。
这样的观点初听起来似乎言之凿凿,根据这种观点,如果美国真的做出上述的选择,苏俄自然不可能在二战后全面胜利,中国革命也得不到作为二战胜利者的、占领东北的苏联的支持,国共双方大概率是在苏美的联合压力下实现和平建国,成立一个国共合作的联合政府新体制。如战后法国那样。
事实上,根据历史记载,毛泽东在1945年下半年与1946年初就有过这样的考虑,他说过,以后重庆谈判成功,他就从延安搬迁到江苏淮安长住,以后就往来于淮安与南京之间。在1946年前三个月,和平建国已经成为中共党内高层的共识,由此可见,如果没有东北因素,中国的历史也将会重写。我们可以发挥丰富想象力,许多后来发生的事,都不会发生,二千年传统的儒家士绅文化得以保留,中国将走上另一种发展模式与现代化道路。
然而,美国的另一种历史性选择的假设在事实上与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。这个视频的逻辑大前提是美国一定会赢,既然一定会赢,那就采取另一种赢法。
作者的方法论错误在于,以美国后来成为赢家这一结果,作为基础与大前提,来倒推出美国作出另一种选择也是可能的并能取胜的。
首先,二战初期,美国并没有那么强大,美国并没有绝对胜算。二战爆发以前,美国的军事力量之弱,也完全超乎我们中国人现在的想象。

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明问题。1939年9月,美国军队总人数只占全世界武装部队的第19位,还不如土耳其,军队人数17.4万人。只有3个编制齐全的师,且兵员都不足。这3个师分布在不同地点。最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由于缺乏军事车辆,美国开国以来,还从来没有机会进行师一级的训练。美国军队装备过时,由于缺乏经费,只能每隔四年进行一次为期两周的军事演习。
马歇尔新任参谋长时说,美军已经降为三流国家的军队。(以上这些信息,可见于《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》一书)当然,这也并不奇怪,美国四邻没有强敌,美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它本来就不必为自己的国防有任何担忧。

相对美国而言,日本可以最多动员到500万人的军队。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,美国陆军加起来只有26万人,还不到日本现役军人的一个零头,这也说明为什么日本人不怕美国,敢于发动珍珠港偷袭,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人并不难对付。
按视频作者的观点,以这样的美国军队去单独去对付德国,并力求在苏德之间达到平衡,是可能的吗?
其次,美国当时与纳粹德国妥协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美国与纳粹德国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,当时德国已经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,这是因为,美国是以海洋国际贸易作为生命线的国家,德国一旦霸占了欧洲,就等于封锁了大西洋,以大西洋为生命线的美国就根本没有活路了。
为了应对这个头号敌人,必须拉拢更多的同盟者,苏联也在美的同盟者之中也就是必然的了。如果美国不支持苏联,苏联不能用800万红军(占领柏林时苏军已经达到1200万人)的强大的陆军力量打败德国,美国是不可能在战争中取胜的。
第三,从军事战略上考虑,美国如果不支持苏联,就无法让德国持续陷入两面作战。如果美国不全力支持苏联,就等于让希特勒实现占领苏联全境的既定目标,那时,德国就会如虎添翼,从苏联国土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,反过来对付孤立的英国,美国就更无法打败德国了。由此可见雅尔塔体系的产生,是有其军事理性基础与历史必然性的。
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那个视频的观点,似乎言之凿凿,但经不起推敲,提出的是一个伪问题。
既然美国战争能力如此薄弱,为什么美国能在二战中取胜?美国的优势在于它的工业实力与潜在的军事动员能力,这是可以通过太平洋战争与欧洲战争激活起来的潜力。直到战争结束的前一年,美国一年生产的战斗机就可达10万架。更不用说造船能力与军火生产能力了,到了1945年,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作战能力已经形成碾压级优势。
事实上,日本高层不少人战前早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包括冈村宁次、三本五十六,都深知美国工业动员能力是日本的13倍,他们反对与美国开战,但他们对付不了国内对美主战派的强大力量。
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,缺乏讨论的自由,军国主义的“战狼”与受军国主义教化的民众“巨婴”对于任何提出不同看法的人,一律从道德上视为“日奸”与“投降派”。对于“日奸”与“投降派”予以暗杀,在道德上与舆论上反而是占上风的。日本国内强大的“爱国主义”暗杀风气,造成了许多众人崇拜的“民族英雄”,让日本国内陷入群体癫狂的非理性状态,根本无法形成军事理性与健康判断力。
二战前后的这段历史,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中美关系问题,有什么启示?
有人会认为,现在的美国已经走向衰亡了,全球化以来,美国制造业大量外移,出现了许多“铁锈地带”,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现在已经空虚化了。美国已经不是当年的美国了。
美国出现“铁锈地带”,这确实是事实,但另一方面,一旦进入战争,美国可以利用自己与盟国的关系,借助于全球化的广泛联络,迅速调动世界资源来实现军事生产的目标,世界排名前十的雄厚资产的公司,美国就有七家,美国的实力足以实现这一目标。更何况,美国的高科技能力已经直线上升了许多倍,美国在芯片上的垄断与软件垄断地位,更使其国力不可小觑。从俄乌战争可以明显看出来,未来的战争,主要依靠科技引领,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火力。
其次,现在有些国人认为,美国国内民主党与共和党正处于撕裂状态,左派与右派对抗撕裂程度,是二战时代所没有的。然而,事实上,一旦美国在“谁是美国在世界上的主要对手”问题上达成共识,一旦发生战争,美国内部的聚合力将会本能地激活。
众所周知,几年以前,美国两党打得不可开交,一旦提及中国,就会高度一致,美国国会以414票对0票通过“对台湾关系法”,已经预兆着美国已经把中国确立为主要敌人。如同当年珍珠港事件时美国对日本那样。此外,美国还有比二战时更多的盟友资源可以动用。中美关系处于珍珠港前夜,可以说此言不虚。
正如我曾经发文指出过的那样,美国确定自己的战略敌人,必须符合两个条件,一是美国人认为,对方足以挑战美国的利益与霸主地位,二是对方被美国意识形态解读为“邪恶国家”,美国主流社会与舆论实际上已经这样看待中国了。中美关系正在急剧恶化。有人说,中美之间什么都不缺,就缺流血事件发生了,正因为如此,我们面对重大挑战,必须充分冷静与理性。
从二战历史中看,美国具有隐蔽的潜力,容易给外人造成假象和错觉,以为美国散乱纷争不断,已经气息奄奄,其实不然,二战中美国的前后对比,就是例子。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这种隐蔽潜力的存在。
现在有些所谓的专家网红,喜欢大言高论,以获得流量为最高目标,不能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益。中国要特别警惕有人用这种游谈无根、浅薄轻浮的“战狼式”思维去误导国人。
当下中美关系矛盾与风险并存,不确定性越来越大,中国能否保持自近代二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机会之窗,能否持续中国现代化的强劲趋势,能否避免新的战争破坏中国的富强大业,关键是国人能否保持一种对复杂历史的反思能力与应对能力。
只有客观认识中外差距,拒绝“厉害国”的精神鸦片,谦虚谨慎,实事求是,冷静面对,中国才有好的未来。
(上文源自“萧功秦论评”授权转载,原题“二战史有感:美国的隐蔽潜力值得关注”,转载时由“闻道君”略编)
萧功秦先生认为,二战中美国与苏联结盟共同对付纳粹德国,是一种必然的选择。此观点颇有道理,且已被整个二战历史所证明。但历史从来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互相作用的结果。有时候,某个关键领导人的一念之差,亦有可能彻底改变历史。
现实中就有这样的鲜活例子,比如当下仍在进行中的俄乌战争。假如当初泽连斯基听从拜登等西方领导人的劝告,带着老婆孩子和一大帮支持者及幕僚流亡出去,那么今天的乌克兰该是什么样子,可想而知。
所以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“历史不容假设”说法,实际上不足为训。闻道君认为,历史作为一门学科,是可以在假设的基础上对已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逻辑推理的。
如果承认这个观点,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设想一下,当年美国假如选择在中国东北跟苏联硬刚一下,那么蒋介石也未必会被毛泽东“赶到小岛上去”,这七十多年的中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——就像萧功秦老师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。
所以,其实在美国,一直就有一种学术上的声音,认为美国在二战后期到被赶出中国时的对华政策,是错误的;从结果上说,是失败的。这方面的观点,比较集中地表现在美籍华裔学者邹谠所著《美国在中国的失败》一书中。
邹谠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,师出名门,且身份特殊。他既是国民党元老后代与历史的亲历者,又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,十分熟悉中两国各自的政治运作与交往的手法和心理。

也只有这样的作者,才能将美国对华政策充满悖论的自相矛盾,美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对华政策上的博弈,中国内部国共双方不同阶段的斗争与妥协、手段与目的、攻防转换与进退变化,全部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今天的中美关系,某种程度上说,可谓七八十年前的两国关系的延续或者说逻辑延伸。哪怕是在更多档案解密开放的今天,《美国在中国的失败》这本书的之于我们的认知价值,也丝毫不减当年。
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,一键拥有先知书店独家好书《美国在中国的失败》。推荐在规格中选择本书+塔奇曼作品集(该作品集即将断货)。

索尔仁尼琴:如果权力无所不能,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
他们点亮了灯,我们才开始恐惧
郭嵩焘谈晚清外交:一味蠢,一味蛮,一味诈,一味怕
发现李庄: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,一段被湮没的历史
革命的迷思:对“革命”的六个错误认知
鲁迅和胡适,为何渐行渐远?
亚当·斯密:主导经济的,应该是市场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
内藤湖南|清朝政治的特色
堪比《白鹿原》的“四棵杨”:直面动荡、复杂、禁忌的30年
文化不能以特殊性为由,拒绝文明
徐晓:半生为人,无题往事
寻梦与归来:王道士之死
张鸣: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
法国大革命234周年 | 利益的冲突要钱,观念的冲突要命
“封建”与“专制”,风马牛不相及
葛剑雄 | “天下为公”何以成了“天下为我”
纪念米兰·昆德拉:美未必能拯救世界
钱满素:美国人有枪,其底层为什么不推翻资本主义?
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
柏克逝世226周年 |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,而是封闭真知的大门
社会败坏的原因有三个:一是沉默,二是沉默,三是沉默
被遗忘的警钟:杨小凯对中国经济的预言
陈丹青: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
历史的十字路口:欧洲民众正在呼唤希特勒
从“鲁迅”到“胡适”:他什么都没完成,却开创了一切
清教徒——美国强大背后的真正密码
卡夫卡诞辰140周年 |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,是因为它会停止
顾维钧: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
张宏杰:沉重的“轻徭薄赋”——官僚系统为什么不断扩张
独醒之累: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
周有光:要从世界来看中国,不要从中国看世界(深度好文)
张维迎:没有任何时候,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
所谓的“大时代”,对小人物来说,可能是最糟糕的“坏时代”
致命败局: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
奥威尔诞辰120周年 |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,自由就多一份保障
文明不会亡于衰落,只会亡于愚蠢
鲁迅:面具戴久了,会长在脸上
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,不是知识,而是审美
苏格兰启蒙运动: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
徐贲:常识的败坏,始于语言的败坏
杨小凯:英国人为何能跳出“革命与暴君”的历史魔咒
张鸣:阴谋论,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
雷颐: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
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
国民党败走大陆,其实败在商场,而非战场
佛教:影响中国最深,也被误解最深
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,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
亚当·斯密诞辰300周年 | 对亚当·斯密的三大误解,是经济危机的源头
秦制两千年: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?
比无知更可怕的,是“开历史倒车”的精英
张维迎: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,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
葛兆光:有些人奇怪的“中国文化优越感”,让人非常担心
林贤治: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
中国权力史——走不出的“党争”
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
身体的媚术:在枉死与苟活之间
熊培云|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、悲悯而宽恕的力量
雷颐: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
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,而是把你洗劫一空
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?
孙立平:没有中西之分,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
大萧条的11个特点,细思极恐
秦晖:我们与世界接轨,应该是底线的接轨
观念的奠基者:八位西方思想家
钱满素:为什么亟需从“文明”的角度,重新认识美国
女性地位,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
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
《希特勒的末日》: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?
“王袍加身”的诱惑: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
“面子”与“圈子”的背后: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
朱学勤︱鲁迅、胡适与钱穆: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
许倬云: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
孟德斯鸠: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,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
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:文化教养,社会担当,自由灵魂
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| 小灾难来自固执,大灾难来自狂热
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,而在自由
历史的烙印:改革开放四十年,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
袁伟时 |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
米塞斯:取消市场经济,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
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
梁文道:为什么有些国家,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?
诺奖的六位“异类”: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
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:通往地狱的路,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
【孤独的斗士:哈耶克】真正改变世界的,唯有思想
木心:街上没有兵,没有马,却兵荒马乱

点“阅读原文”了解更多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